視不斷創新為自然 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基因

推動轉變其實不一定需要什麼宏圖大計,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宏圖都只是動聽,反而單靠市場每個單元做好自己的事,市場的無形之手往往可匯聚成一龐大得多的力量,從而開拓出新的發展大道。

作者: 古多迪 |  2024-01-26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currently faces many challenges. (Shutterstock)

香港金融市場目前面對的挑戰不少。(Shutterstock)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WhatsApp
Email

徐徐呼出煙圈 回望以往的片段
幾許風雨 我也經過 屹立到目前

一生之中誰沒痛苦 得失少不免
看透世態每種風雨 披身打我面
身處高峰 嚐盡雨絲 輕風的加冕
偶爾踫上了急風 步伐未凌亂

心底之中知分寸 得失差一線
披荊斬棘的挑戰 光輝不眷戀

悠然想起當天無盡冷眼加咀臉
正似風雨 每每改變 現實盡體驗
無求一生光輝 唯望鬥志不會斷
見慣風雨 見慣改變 盡視作自然

——羅文,《幾許風雨》

羅文的《幾許風雨》填詞人小美對傳媒形容,整首歌詞是圍繞羅文一生的音樂事業。驀然回首,羅文一生經歷過不少起伏滄桑,好幾首歌跟香港有不少關連,最經典的莫過於《獅子山下》:

人生中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同舟人 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若我們將兩首歌的歌詞對比香港今天的情況,或會有另一番感慨。不久之前,香港如環球資本巿場的一顆彗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飛快發展。不過,近年來情況好像180度逆轉,香港仿佛被環球投資者拋棄了,更被譏為「環球金融中心遺址」。

香港歷史 不乏挑戰

雖說我們對於「冷眼加咀臉」大可以瀟灑地一笑置之,但人非草木,對於香港目前的境況仍會感到擔憂和有些戚戚然,亦是人之常情吧?正如本欄前文〈香港傳奇的未來〉指出,香港目前面對的挑戰不少,但值得留意的是,香港一直以來都面對各種挑戰,每克服一個挑戰,香港就跨進另一台階。可能正是為了應付這一連串的困難和挑戰,香港才得以在掙扎求存中,從小小漁村逐步蛻變成國際金融中心。因此不斷創新以應付客觀環境的改變,可能就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

當然,香港過往曾有不少克服困難的經驗,並不代表她可以克服和小看今天的挑戰。二戰以後,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資本配置中心,二戰後的環球金融貨幣秩序是以美國為中心,企業能否集資很取決於美國資金的看法。過去30年,美國資金樂於接受中國企業上市,香港因而受惠。自青島啤酒1993年以H股上市以來,香港為中國企業籌集了逾1萬億美元的股本資金,亦因此多年在IPO集資方面全球第一,當中相當大的部分(估計至少一半)是來自美國。

香港需要變陣 配合客觀環境

但目前的客觀環境已經改變,可能一去不復返。現時投資銀行界流行術語”ABC”(Anything but China),即任何東西也可以考慮,除了跟中國有關的。香港有需要面對和接受現實,中國企業上市會比從前難很多。要變陣的話,香港要嘛吸引中國以外的公司來港上市,要嘛開拓上市以外的業務。這引伸到下一個問題,就是環球金融市場有沒有空間給香港變陣?

答案是不容易,但空間肯定存在,一切視乎香港的視野、能力和決心,日後再談。推動轉變其實不一定需要什麼宏圖大計,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宏圖都只是動聽,反而單靠市場每個單元做好自己的事,市場的無形之手往往可匯聚成一龐大得多的力量,從而開拓出新的發展大道,根本不需要有任何人充當領導。很多時參與者要事後回望,才發現自己原來不自覺地參與了創造奇蹟,甚至毫不察覺,這似乎就是香港以往的經驗,亦是亞當·史密斯早在1759年 (即《國富論》發表前的17年)發表的《道德情操論》(A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提及的力量。

也許,只要香港能夠確保無形之手的力量仍可繼續運行,以及仍有足夠數量「見慣改變,盡視作自然」的人和企業,願意憑「艱辛努力」去作各方面的嘗試創新,可能已足夠延續那有名的「香江名句」。

聯繫作者:Gudordi@proton.m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