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道循環看香港定位

從《易經》的《序卦傳》中可以看到,我們有需要考慮重新為這城市定位,才能繼續推動這個國際城市、文化之都發展下去。

作者: 古多迪 |  2023-02-15

The "Book of Changes" explains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nd there will be no end. (Shutterstock)

《易經》詮釋了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不會有終點。(Shutterstock)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WhatsApp
Email

承接上文:〈道可道,非常道;答可答,非常答──香港傳奇的未來〉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易經》

在上回,筆者提到伏羲心中的理想國,並提到我們可沿用4個角度去解答。第一個角度是先檢視有什麼是伏羲可做卻沒做的;第二個角度是將有關伏羲的傳說放在一起檢視。在今回,筆者會續談這個角度。

中國史家不平凡的傳統

在上文中,筆者提出對歷史的高度重視,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而自司馬遷的《史記》後,中國史家的血脈中,便傳承着對撰寫史書的高度道德使命感、責任感和正義感,將真實、公允紀錄歷史,視為對前人和後世的責任。而歷代帝王也明白這一點,相信一定程度上有助克制王權,避免過度濫用,令這成為守護中華文化的無形力量。

多年來,不少史家都曾把伏羲的事蹟寫進史書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帝王世紀》,還有南朝宋徐廣的《史記音義》、裴駰的《史記集解》、齊鄒的《史記集注》、唐朝劉伯莊的《史記音義》、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司馬貞的《史記索隱》等等,以補《史記》在這方面的不足。在這芸芸作品中,又以《史記集解》、《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最為後來的史家稱道,獲合稱為「史記三家注」。

當中,《史記索隱》可以說是集各家之大成的偉大歷史巨著,音義並重,注文翔實,作者司馬貞更贏得「小司馬」的稱號,這對當時流傳的《史記》當中的疏誤缺略作了不少補正。

「小司馬」的真言

在《史記索隱》的〈補史記·三皇本記〉中,司馬貞全面地描述了伏羲的事蹟:「仰則觀像於天,俯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製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短短105字已言簡意賅地、全面概括了伏羲一生的事蹟,這又與中華文化的演化和發展有着牢不可破的關係。

前文提到《易經》詮釋了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文化發展既然屬於一種現象,自然可以透過《易經》來理解。筆者認為,64卦中最後一卦「未濟」最能代表伏羲。《序卦傳》中「未濟」的卦辭隱含了生生不息、突破的概念,相信這亦是伏羲發明背後的精神所在。

回到本文開首引用的文字,也是來自《易經》的《序卦傳》(或稱「序卦」)。「序卦」重點說明64卦的排列次序和因果關係。那段文字可意譯為「一個階段的終結,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套入香港的情況,或者代表我們有需要考慮重新為這城市定位,才能繼續推動這個國際城市、文化之都發展下去。下回會續談。

「香港傳奇的未來」系列 22

聯繫作者:Gudordi@proton.m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