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之一

歷史上好些突破性發展,都是源自年輕人甘願冒險嘗試做一些,時人都覺得浪費時間和徒勞無功的事情。那些年輕金融巿場才會和才可做的事,會否是其中一些香港可考慮的機會?

作者: 古多迪 |  2024-01-02

Is there still room for Hong Kong to develop in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Shutterstock)

現時環球資本巿場仍有沒有可供香港發展的空間?(Shutterstock)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WhatsApp
Email

無負今朝少年時
去管多少不平事
是與非盡在我心
冒死生存情義

無論幾多次成敗
要創一番英雄事
歷百險大步去闖
擲死生留名字

悲我願放下 苦我願去嘗
悲歡我自知……

──《英雄出少年》主題曲
(關正傑主唱,顧家輝作曲,鄧偉雄填詞)

許多偉大運動 都是起源年輕人

一直以來,年輕的定義甚具爭議。在很多人眼中,20、30歲的小伙子,對世事能知多少?這見解不無道理,不過,事實上,歷史上幾位人類的偉大導師,出道時也不過30歲左右,如佛袓釋迦牟尼開始覺悟、耶穌開始傳道都是30歲左右。筆者又想起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弟弟羅拔·甘廼迪在1966年發表了一篇以「希望的漣漪」(The Ripple of Hope)為題的演講:

人類歷史上很多在思想和行動上的偉大運動,都是起源自年輕人:一位年輕僧侶(馬丁路德)開啟宗教改革,一個年輕的將軍(亞歷山大大帝) 將其帝國由馬其頓擴展到地球的邊緣,一位年輕的女士(聖女貞德)為法國奪回領土,一位年輕探險家(維斯普奇)發現了新大陸。當謝佛遜向舉世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時,他只有32歲。Yet many of the world’s great movements, of thought and action, have flowed from the work of a single man. A young monk began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a young general extended an empire from Macedonia to the borders of the earth, and a young woman reclaimed the territory of France. It was a young Italian explorer who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and 32 year old Thomas Jefferson who proclaimed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這個世界需要年輕的品質

筆者提到以上演講,主要是想說明在國際金融中心這個「行業」裏,香港尚是年輕人,可能正是相對優勢所在。至於年輕究竟意味着什麼,演講的下一段值得我們深思:

這個世界需要年輕的品質:年輕不是指人生的某個時期,而是一種心態,一種意志的狀態,一個想像力的品質,一勇氣能蓋過膽怯的氣度,一股不甘於安逸和勇於探索的取態。This world demands the qualities of youth: not a time of life but a state of mind, a temp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imagination, a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ife of ease.

這番說話有點玄,筆者留待讀者慢慢細味。國際金融中心是17世紀後才有的事物,嚴格來說,歷史上只出現過3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代表着3種不完全一樣的金融文化,並分別在過去400多年的不同時期,在全球金融業上各領風騷。

首先是17世紀時的荷蘭。未必太多人知道,荷蘭曾經是全球的經濟大國,美洲是荷蘭人首先發現的,紐約的華爾街亦是由荷蘭人建築的,全球第一個股票市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個金融危機(鬱金香危機)亦是發生在荷蘭。隨着時間推演,英國取代了荷蘭的地位。18世紀至20世紀初,倫敦雄據全球金融中心霸主地位,直到一戰後,全球經濟重心急速移往美州,紐約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環球資本巿場還有香港發展空間嗎?

相對這些「前輩」,香港顯然微不足道,一直以來,香港只是「日本以外的亞洲」(Asia ex-Japan)的其中一個市場,而「日本以外的亞洲」從來都沒有進入過環球資本市場的核心。不過,自青島啤酒1993年在香港以H股上市後,中國的各大行業,包括工業、電訊、基建、銀行、保險、科技等的龍頭企業陸續在港上市。當時美國和國際資金,是甚為接受中國企業,因此中國企業IPO業務曾令香港的資本巿場急速發展,也令香港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可儕身全球的前茅。

筆者簡單勾劃了香港和環球資本巿場歷史,可見香港金融業早段發展有幸運的成分,以及獨沽一味靠幫國內企業上市。但現在情況已經逆轉,並帶出一個問題:現時環球資本巿場仍有沒有可供香港發展的空間?

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資金來源地,目前香港的發展會比從前困難不少,但若說發展機會完全是零,相信也未必真是這樣的差。或者我們可以問:現時是否所有機會都已經被拿去了?現時的環球資本巿場又是否公平和公正,以及大部分的參與者都很滿意?

年輕金融巿場才會做的事

本文開首引用《英雄出少年》主題曲,喻意或許只有那些「仍有傻勁和不怕艱辛失敗」的小伙子,才會願意嘗試開拓那些由「管不平事」帶來的機會──那些老練的,往往只會選擇懶理和不願正視。甘廼迪的演講也強調,歷史上好些突破性發展,都是源自年輕人甘願冒險嘗試做一些,時人都覺得浪費時間和徒勞無功的事情。那些年輕金融巿場才會和才可做的事,會否是其中一些香港可考慮的機會?

聯繫作者:Gudordi@proton.m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